端午至,五毒出 | 中医“解毒方”护安康!
2024-06-07 11:45 阅读量:91

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,也被称作端阳节、浴兰节、重五节、龙舟节等,是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气。
 

有关它的各种习俗也和平安健康息息相关:包粽子、赛龙舟、喝黄酒、挂艾草菖蒲、防五毒等,都有着防虫害、强身体、抗疫病的作用。
 



五毒具出


民谚有云:五月到,天气热;五毒行,不安宁。
 

在古代,五月被认为是“毒月”“恶月”。五毒月,除了时间在阴历五月,更重要的是因为五月是蝎子、毒蛇、蜈蚣、蟾蜍、壁虎民间盛传的“五大毒物”出没的时期。
 

《月令》也认为该月瘟毒盛行,其中以五月初五即端午为首的九天,尤其伤身损气耗精元,故被称为“九毒日”。
 



对于人体而言,此时体表阳气达到最旺,而内在却十分空虚。加上环境湿热,不良习惯,稍有不慎,病邪之气便可趁虚而入,与人体风、寒、暑、燥、火五毒相挟,湿与风邪并作,发为风湿;与寒邪并作,发为寒湿;与暑邪并作,发为暑湿;与燥或火邪并作,则发为脓、毒。
 

所以端午节想要安康,既需要顾护阳气,又需要驱邪避毒!
 

中医解毒方


01 艾灸健脾祛湿
 

五毒月之“毒”,首先指湿热之毒。湿热之邪进入人体后,阻滞气血经络,身体会出现津液气血运行不畅,所以很多人会出现身体困重,四肢沉重无力,腹胀、胃口差,大便粘马桶,舌苔黄腻等症状。
 
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艾以叶入药,性温、味苦、无毒、纯阳之性、通十二经、具回阳、理气血、逐湿寒等功效。
 



艾灸阴陵泉、丰隆、三阴交、足三里等穴位,能温通腠理、驱邪外出、调和阴阳,祛湿效果尤为显著。
 



除了艾灸,民间还有种说法:艾草可以治百病、招百福,挂在门上可以祛除各种毒物,使人身体健康。有研究表明,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,还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,且对人无害。
 

02 中草药避毒驱邪
 

中药香囊源自中医里的“衣冠疗法”,古人会在“五毒月”佩戴由艾草、香茅、菖蒲、藿香、佩兰等中药制作的香囊,不仅提神醒脑,还可驱虫祛邪
 

端午节还有一个别称“浴兰节”,洗药浴也是重要的民俗之一。在洗澡水中加入佩兰、石菖蒲、艾叶等草本香料,用此香水沐浴,不但可消除疲劳、清洁皮肤,还可预防和治疗皮肤瘙痒、痱子、皮炎等皮肤病,大家不妨一试。
 



另外,古人为了驱赶蛇虫,还会备好雄黄酒。中医认为,雄黄又称鸡冠石,性温,味苦辛,有毒,主要用做解毒、杀虫药。其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,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砒霜,因此不建议内服。
 

03 粽子益气解毒
 

端午节,吃粽子是一个重要的仪式。粽叶,南方多用箬叶,北方多用芦苇叶,两者皆性味甘寒,能清热毒。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,糯米味甘,性温,入脾、胃、肺经,有健脾益气、淡渗利湿的作用。
 



但粽子里通常还会加一些肉类、豆类、枣、糖等辅料,热量高、不易消化,容易诱发胃肠、心脑血管疾病等,吃太多还会增加肥胖的几率。
 

建议晚餐或睡前尽量不吃粽子,最好在胃肠道消化力比较强的午餐或早餐食用,并且要趁热吃。正常人单日摄入量建议不超过3个小粽(每个50克左右)。将粽子当做主食时,可以搭配一些含膳食纤维较高的蔬菜,以防消化不良。
 

* 注意: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具体的效果也会有区别。

*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
 

上一篇
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