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天到了,不少人手上、脚上长出了一些透明的“小水泡”,这其实是一种湿疹叫汗疱疹。它不会传染,但很难缠,每年都会准时来报道!
汗疱疹,又名出汗不良性湿疹或掌跖部急性湿疹,好发于手掌、足底或者手指脚趾侧缘等部位。以前认为汗疱疹是由于手足多汗、汗液潴留于皮内所致,现多认为其是一种非特异性皮肤湿疹样反应。


外湿:夏季雨水多,环境偏湿热,湿热邪气停留在皮肤肌表而致病。
内湿:汗疱疹内的水液通常是清亮的,说明不是炎症的表现,是津液代谢的问题。天气一热,喝冷饮加上经常吃油腻食物,损伤脾胃,脾失运化,就会导致体内的津液出现异常。内外邪气结合表现出来在外可能就是汗疱疹。

既然是皮肤问题,自然少不了外涂药膏。1%的炉甘石洗剂可干燥止痒,要是挠破了的话,创面应该以无菌生理盐水棉球消洗,晾干后涂碘伏溶液,这些都是基本操作。擦的方子主要是缓解表证,想要去根还是得从内调理。中医支招,教你内调外治↓↓↓
中药浸泡
中医也有外用的方子,比如用土茯苓60g、白鲜皮30g、地肤子30g、黄柏30g、薏苡仁30g、白矾30g、生地榆30g。方法:水煎约2000ml,温凉后浸泡患处,每次30分钟,一天两次,两天一剂。

艾灸调理
艾灸取穴:阿是穴(即患处)、脾俞穴、足三里穴、曲池穴、合谷穴
对付像汗疱疹这类的皮肤问题,临床常用的方法是直接灸阿是穴。借助艾灸温阳祛湿、温通经脉的特点,充分调动体内的御邪抗病之力,直达病灶,驱邪外出。

灸脾俞穴、足三里穴则具有健脾祛湿、通经活络之效,常灸可以补充人体的纯阳之气,这种阳气正是湿邪的克星。


灸曲池穴(大肠经的合穴)、合谷穴(大肠经的原穴)能调理大肠,促使体内毒素、垃圾通过大肠排出,这样从皮肤排出的自然就少了很多,从而起到止痒、减轻皮疹的作用。


日常护理
饮食坚持两个原则:少吃寒凉、辛辣、刺激、肥腻伤脾胃的食物,适当吃祛湿的食物和新鲜蔬果。
减少手部患处刺激:生活中应尽量避免过度刺激,如经常搔抓、反复擦洗、接触刺激性洗涤用品等,洗手后及时涂抹润肤剂保护皮肤。
放松心情缓解压力:平时要注意早睡早起,保证充足的睡眠;适当增强体育运动,增强体质;多外出活动,释放压力。
注意:如果瘙痒严重,影响生活时,建议及时就诊,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。
END
* 注意: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具体的效果也会有区别。
*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