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气越来越冷
怎么各种上火症状越来越多呢?
嗓子疼、烂嘴角、便秘……

烘出来的“燥火”
冬季气候干燥,北方冬天有暖气,南方有空调,还有些人会使用电褥子、电暖器等,这些方式都可能加重室内干燥程度。
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,就会出现“燥火”的表现,如嘴唇干裂、咽喉干燥、口渴欲饮等,严重时还有干咳。

吃出来的“湿火”
为了御寒,很多人喜欢吃火锅、羊肉等食物,肥甘厚味摄入过多时,脾胃因运化不良就会生湿热,即“湿火”。
表现为口黏口苦、胃脘胀满、食欲不佳、舌苔黄腻、小便发黄、大便不畅等。
熬出来的“肝火”
夜间暖气太足影响睡眠或经常熬夜打乱人体正常的作息时间,都会让肝脏得不到休息,加班加点排毒,造成肝火旺盛,出现头晕眼干,急躁易怒等症状。
冻出来的“寒包火”
冬季严寒,本身是易上火体质的人,在内热犯肺的情况下复感外寒,从而引起“寒包火”的感冒。表面是受了寒,全身怕冷发热,但又表现出口臭、便秘、咽喉肿痛、咳黄痰等上火的症状。

降“燥火”
冬季上火多因“燥”,除了给身体补水,还应给干燥的空气加湿,有利于机体抵御病菌的威胁。可使用加湿器、放一盆水、常开窗通风等,保证湿度。

降“湿火”
饮食上以清淡为主,多吃蔬果、多喝水。可以自制丝瓜茶,去胃肠实火。把丝瓜浸泡洗净后用刮皮刀把丝瓜绿皮刮下,晒干,每次取一些加开水冲泡,焖10分钟后饮用,也可以根据口感加冰糖调味。
平时有口臭、腹胀、吐酸水等不适时,还可以按摩内庭穴。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,在足背第2、第3趾间,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,每天早晚用大拇指点揉穴位100次即可,能清泻胃火。

降“肝火”
首先要避免熬夜,让肝脏得到充分的休息。冬季应适当延长睡眠时间,早睡晚起,最迟不可晚于子时(晚上11点)睡觉,比其他季节晚起一两个小时。
在我们的脚背有个降火穴——太冲穴,对肝火旺盛带来的眼部分泌物多、眼干眼红等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。太冲穴属于足厥阴肝经,位于足背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,按摩时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即可。

降“肺火”
降肺火可以选择川贝炖梨水,选梨数个切块,加水500毫升,川贝酌量,煮开20分钟即可,加冰糖少许,饮汁食梨,有润肺止咳的功效。
穴位上可以选择合谷穴。合谷穴在我们的手背,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;属手阳明大肠经,肺又与大肠相表里,所以有咽喉肿痛、便秘、脸上长痘等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。这个穴位按摩起来比较方便,有空的时候都可以按按。

* 注意: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具体的效果也会有区别。
*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