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为什么艾灸会上火?
中医讲“药不瞑眩,厥疾弗瘳”,即服药后若没有产生瞑眩反应,则疾病难以治愈。上火属于艾灸的一种瞑眩反应,即好转反应,也被称为排病反应,而艾灸后瞑眩反应有很多,比如说上火、腹泻、症状加重等。
客观地说艾灸上火是一种普遍现象,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上火,上火的原因有很多,灸的时间过长、灸量过大、配穴不合理、操作手法不合理……从体质上来说,上热下寒、气血两虚、经络不通的人,因阴不足以敛阳或疏通火的路径被堵塞就更容易上火。

上火症状大盘点
■ 心火:夏季多发,分虚实两种,虚火表现为低热、盗汗、心烦、口干等;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、牙龈肿痛、口干、小便短赤、心烦易怒等。
■ 肺火: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、痰中带血、咽疼音哑、潮热盗汗等。
■ 胃火:分虚实两种,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、饮食量少、便秘、腹胀、舌红、少苔;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、口干口苦、大便干硬、舌苔黄腻。
■ 肝火:我们常称一些情绪容易激动的人为“肝火大”。其实,“肝火大”还有下列症状:口干、舌燥、口苦、口臭、头痛、头晕、眼干、睡眠不稳定、身体闷热、舌苔增厚等。
■ 肾火: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、耳鸣耳聋、发脱齿摇、睡眠不安、五心烦热、形体消瘦、腰腿酸痛等。
艾灸上火了怎么办?
一般来说,艾灸上火属于人体自我机制调整的一个过程,我们可以不用干预,当然如果上火影响到正常生活、工作,那我们就需要灭“火”了。
01 控制灸温和时间
降低艾灸温度,使用艾灸仪的话可以将温度调低,采用悬灸的话可以离皮肤更远点;减少艾灸的时间,比如原来每穴灸20分钟,那么现在就灸15分钟。另外可以适当地停灸,比如灸3天停1天等等。
02 先阳后阴,引火下行
上身部位的穴位少灸,然后选择八髎穴、足三里穴、涌泉穴,从上到下艾灸,打通中间的障碍以引火下行。


03 刺激“降火穴”
所谓的“降火穴”,其实就是指具有清热泻火、凉血解毒作用的穴位,比如三阴交穴、涌泉穴,一般用于调理热病、脏腑郁热、痈肿疮毒等各种里热症。按摩、拔罐或者刮痧这些穴位可以起到降火清热的效果。


04 灸前灸后喝温水
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开水,水温应略高于体温为宜,在每次灸疗结束后再补充一杯60度左右(稍微有点烫嘴)的热水,或者可以取麦冬、生地各约15g煮水,灸之前喝100毫升。
05 饮食调理
饮食上要注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,少吃或不吃烧烤、腌制品等容易引起上火的食物,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。
另外,艾灸导致的上火,可以食用具有清热解毒的绿豆汤或者绿豆粥来达到降火的效果。

* 注意: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具体的效果也会有区别。
* 文章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