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5日是清明,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,也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。
《岁时百问》中提及:“万物生长此时,皆清洁而明净,故谓之清明。”因而,清明养生应顺应自然,重在“清”与“明”。

清明时节,阳气不断升发,人体经过一个冬天的缓慢代谢,积累的废物需及时排出,因此养生重在“清”,特别要注意清心气、清肝气、清湿气。
清心气
清明前后,天气的多变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情绪波动、抑郁,所以要注重清心气。一方面,我们可以多去户外散步、踏青来愉悦身心;另一方面,可以通过拍打肘窝清心气。
肘窝部位刚好是心经、心包经、肺经三条阴经通过的地方,还藏着肺经的尺泽穴和心包经的曲泽穴。每天拍打肘窝一次,每次10分钟,可以疏通经络,去心肺之热。

清肝气
肝五行属木,通于春,肝气随着清明节的到来达到最旺。肝喜条达而恶抑郁,如果肝气过旺易伤脾胃,还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诱发诸多疾病,比如咽喉肿痛、眼干眼痛、性急易怒等。
我们可以推搓两肋促进肝经的气血运行。两肋是肝经循经上行路过的地方,

清湿气
清明时节空气湿度明显增大,此时祛除湿气,提高抵抗力非常有必要。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,如白菜、萝卜、芋头等。
清明前后正是艾草长得茂盛之时,用艾草泡脚能祛湿散寒,促进身体血液循环。泡脚水的温度以30-38度为宜,时间最好控制在15~30分钟。另外,在饭前、饭后30分钟内都不宜泡脚,腿部静脉曲张、心脏病、心功能不全、低血压、出血性疾病的人都不宜泡脚。

除了泡脚还可以尝试传统艾灸,帮助温通经络、散寒祛湿。常用的祛湿穴位大多分布在下肢,比如阴陵泉、足三里、丰隆和三阴交等穴。

明目醒脑
清明时节,天气温暖,阳气升发,肝气旺盛,日常要清淡饮食,避免熬夜,可饮用具有疏散风热、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。

这段时期,很多人都容易出现“春困”的现象,整个人感觉头昏乏力。我们可以灸关元、百会、风池等穴位,调动身体阳气,恢复头清目明,解除春困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