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,又称踏青节、行清节、三月节、祭祖节等,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,也是一个重要的养生节气。
清明节刚好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,气温变暖,降雨增多。此时,尤其要注意四道健康“坎”。

第一道坎在“血管”
本身心脑血管疾病就是中老年群体的常见病,清明时节如果情绪过度波动,很容易导致血压升高、心律失常、心绞痛,甚至急性心梗、中风等疾病的发作。
第二道坎在“呼吸道”
清明时节多雨多湿,且百花盛开,容易导致一些呼吸道疾病的复发。患有慢性呼吸疾病的患者,不建议去花草树木多的地方,外出的时候注意佩戴口罩、戴上墨镜,防止过敏。随身带好药物,一旦发现身体不适,需要立刻离开该地并使用急救药物。
第三道坎在“关节”
清明时节雨纷纷,这样的天气,类风湿关节炎更容易找上门,也更容易复发,往往表现为全身多关节疼痛,尤以双手关节肿痛为主,一旦出现,切不可耽误病情,需及时到医院风湿专科就诊。
第四道坎在“肠胃”
清明时期出现腹泻的几率也很高。如果出现腹泻,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消耗体力,补充水分,随身携带药物,轻微的腹泻只要一两餐不吃就可治愈。

忌静
清明时节,自然界阳气生发,养生重点在养阳。因此,清明养生宜动不宜静,不可闭门不出,更不可坐卧太久,要多外出活动。
忌腻
清明时节湿度增加,饮食要清淡,切忌膏粱厚味。多吃蔬菜、水果,以防助湿伤脾、体内积热。
忌湿
清明,正是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相遇之际,空气湿度明显增大,正是风邪入侵,湿气较重的时节,应多开窗通风。
忌酸
春季生东风,肝气旺盛,容易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功能,此时宜减酸增甘,调养脾胃。可食用大枣、蜂蜜、枸杞、莲子等甘味食物。
忌郁
春应肝,肝最喜欢调达舒畅,害怕郁闷生气。因此大家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舒畅我们的肝气,保证心情的舒畅。

清明节气,北方春旱多风,气温较低,乍暖还寒,而南方则多雨,气候阴冷而潮湿。为避免病邪缠人,大家不妨试试下面五个养生小妙招。
擦胸抹肋——疏肝
中医认为,肝主疏泄,肝气有舒展、升发的生理特性,关系着全身气机的调节。用双手掌循着两侧肋弓左右交替进行搓抹,搓至肋弓发热舒畅为佳,不计次数。
叩打膝关节——健脾
中医认为,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,健脾有益于增强身体化湿能力。用双手空掌有节奏地拍打膝关节两侧,力度由轻至重,叩至膝关节舒适发热为佳。
按揉风门——防感冒
清明节后,春风正盛,加之春寒未退,体虚之人不免骤感风寒,易出现恶寒、颈项酸痛、鼻流清涕等不适。揉揉背上的风门穴,不但有抵御“寒食东风”之效,还能祛风散寒解表。按摩时用手拇指点按风门穴,用力按揉至微微酸痛感,每次约10~15分钟。

外出运动——清心气
春天应适应阳气生发的规律,适当晚睡一点儿、早起一些,舒缓形体,以使神志随着阳气而舒畅怡然。一般来讲,应在23时左右睡觉,7时左右起床。可去公园散步,打太极、练八段锦等,不仅可以使身体吐故纳新,气血顺畅,还可以消除抑郁,调达心情。
艾草泡脚——除虚火
用艾叶水泡脚,能有效地去除体内虚火,可以缓解因肝肾阴虚导致的黑眼圈。取艾叶一小把,煮水后泡脚20分钟左右,泡到全身微出汗。一般连续泡2~3天后即可见效。同时要多喝温开水,不吃寒凉的食物,注意休息。坚持一段时间后,由体内虚火引起的黑眼圈就会明显好转。
END
* 注意: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具体的效果也会有区别。
* 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