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湿疹是一种婴儿时期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,是婴幼儿常见皮肤病,多发于 2~3个月, 1 岁以后逐渐减轻,2 岁以后大多可以自愈,但亦有少数可以延伸到幼儿或儿童期。
目前小儿湿疹无特效治疗,现代医学主要应用脱敏药物、抗组胺药、皮质类固醇激素、免疫抑制剂或抗生素等,但存在着诸多药物不良反应,如抗生素及免 疫抑制剂会降低小儿免疫力,皮质类固醇激素则容易使皮肤变薄和萎缩,且容易反复。运用中医特色针灸疾刺法治疗小儿湿疹,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,
【西医诊断标准】
1)临床上具备了下列某些皮损, 如红斑、丘疹、水疱、糜烂、渗液、脱屑、肥厚、皲裂等。
2)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。
3)男女老幼皆可发生, 其中儿童易发生特应性皮炎,老人由于油脂分泌减 少较易发生乏脂性湿疹。
4)四季均可发生。
5)排除其他内科疾患继发皮肤瘙痒的皮肤损害,或其他皮肤病引起的湿疹样改变等
【中医诊断标准】
湿热俱盛证
发病急,皮损潮红灼热,瘙痒剧烈,渗液流滋;伴身热,心烦口渴,便干溲赤;舌质 红,苔黄腻或薄黄,脉滑或数。
脾虚湿盛证
发病较慢,皮损潮红瘙痒,抓后糜烂渗出,可见鳞屑。伴有纳少神疲,腹胀便溏; 舌淡而胖,苔白或腻,脉濡缓。
血虚风燥证
患病日久,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,或粗糙肥厚,瘙痒剧烈;伴口干不欲饮,纳差腹 胀;舌淡苔白,脉细弦。
【针刺选穴】
选穴以手阳明、足太阴经穴为主,曲池、合谷、血海、膈俞、天枢作为主穴。
湿热俱盛者,加大椎、阴陵泉、支沟;
脾虚湿盛者,加 足三里、中脘、三阴交;
血虚风燥者,加风池、三阴交;
瘙痒甚者,加肩髃、风市、百虫窝。
操作方法:选用30号3.3 cm不锈钢毫针,进针0.1~0.5 cm,年龄越小的进针深度越浅,不留针,针后即出。每日 1~2 次, 7 d 为 1 个疗程。
【结论】
小儿湿疹可归属于“胎癣”、“湿毒疮”、“奶癣” 等疾病范畴,多因小儿禀受胎毒及外感风湿、蕴结肌肤所致,肌肤营卫不得通行,郁而化热,热毒蕴于肌肤,腐而成脓水,日久化燥,风燥相兼而使局部皮肤干燥且痒。
湿热内蕴贯穿在小儿湿疹的整个病程之中,湿疹的首要病邪为湿,湿盛伤脾,脾虚生湿, 脾湿不予纠正,则病情缠绵。
针灸疾刺法是一种快速不留针的针灸手法,极具中医特色,不仅有局部治疗作用,而且还能够调节整体功能。
《灵枢·官针篇》中记载: “半刺者,浅内而疾发针,无针伤肉,如拔毛状,以取皮气,此肺之应也。”
针灸疾刺法以“快”为特征,浅刺于皮肤,刺得浅,出针快,好像拔去毫毛一样,患者接受治疗基本没有痛苦。
婴幼儿气血未充、脏腑柔弱, 《灵枢·逆 顺篇》中即指出: “婴儿者,其肉脆血少气弱,刺此者,以毫针,浅刺而疾发针。”中医疾刺简便易行,创伤小,痛苦少,能够帮助患儿较好地配合医者完成 治疗,不失为治疗儿科疾病的的良好途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