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灸必需诊脉
2023-03-22 16:09 阅读量:93
 
有人认为,只有内科才需要诊脉,针灸不需要诊脉。这是错的。
 
一、脉诊可判断病情。
 
内科的脉诊往往只诊寸口,其实完整的脉诊应该是三部九候皆参。三部九候对于针灸人来说,临床意义极大。比如,诊治危重病人时常诊趺阳脉和太溪脉。趺阳脉在足背,以候胃气,可判断胃气的盛衰;而太溪脉在足内踝的太溪穴位,可诊肾气的盛衰。临床所见,若二脉皆诊不到,往往预后极差。而若二脉尚存,即使非常微弱,亦有救活的可能。
 
另外,针灸的脉诊还包括十二经脉的动脉,也就是十二经原气所搏动之处。比如,手太阴肺经的原气搏动于寸口,手少阴心经原气搏动于神门穴处,足厥阴肝经原气搏动于太冲穴处,等等,诊其原气搏动,即可以判断该经气血的盛衰,为治疗提供帮助。正如《内经》所言:“凡用针者,必察其经络之虚实,切而循之,按而弹之,视其应动者,乃后取之而下之。”针灸医生若不诊脉,岂不如盲人摸象,无所适从。
 
二、脉诊可确定疗效。
 
针灸前诊一下脉,针灸后再诊一下脉,二者对比,可以看到针灸是否产生了疗效。有时不需要病人说什么,只是诊脉,即可判断针灸的疗效。比如,脉左弦,当属肝郁气滞,针刺太冲后再诊,其左弦消失,当然,肝郁气滞的情况也就解除掉了。再如,病人来诊时双脉浮大而沉取空虚,此为虚火上浮,肾根不固,以引气归元法针灸后,再诊其脉,已经不浮不大,则是元气归根的表现。
 
再如,治疗乳腺癌,因患者服过西医的某种药物,导致身体极端虚惫。脉左沉弱几不可取,右沉软。察其面色青白无华,面部及小腿略肿,自述精神极差,感觉极累。此为气血两虚,脾肾阳衰。针百会(穴居人身最高点,属督脉,最能通畅阳气,鼓舞精神)、内关(心包经络穴,可兴起左寸脉)、四关(一阴一阳,一左一右,一上一下,一脏一腑,一升一降,一气一血,皆能平衡之)、足三里(胃之合穴,又为土经土穴,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调养气血,非此穴莫为)、阴陵泉(脾虚湿盛,阳气不宣,此穴为土经水穴,大能培土制水)、太溪(肾经原穴,肾经原气搏动之处,通畅肾经原气),兼用腹针的引气归元和腹四穴,以整体调理脏腑气血。并灸足三里(温运中焦阳气)和涌泉(温阳补肾,兼助气化以利水湿)。诸穴合用,渐见良效。连续五诊后面色红润,面肿减轻,精神大好,疲惫已去,且脉亦渐起而有力。
 
《内经》强调:气至而有效。实证用泻法,证候由实转虚,弦实的脉象逐渐和缓下来,虽然其脉象与针前一样大,但已经不再坚实挺手,若同针前一样坚实挺手,那么,即使病人感到一时的松快,但病情并没有减轻,也就没有达到治愈的效果;虚证用补法,证候即由虚转实,虚弱无力的脉象逐渐充实有力,若脉象仍如针前一样无力,虽然病人感觉病情有缓解,但疾病仍然未愈,因为脉象还没有充实有力起来。所以说,用补法使无力的脉象充实,用泻法使挺手的脉象和缓,即使病痛没有随针刺而立即减轻,但病情必然会痊愈,因为脉已归于和平。
 
由此说,诊脉可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变化。针灸前后都要诊脉,且要前后对比,就会做到心中有数,从而全面正确地判断针灸的疗效,也为指导下次的治疗提供依据。比如,穴位的改变或增减、针具的选择、针刺的深浅、留针的长短、手法补泻的调整等等。
 
三、脉诊能判断预后。
 
脉诊里有七绝脉,若见此类脉象,往往预后不良。于医生而言,当知晓病情沉重的程度,必要时可及时转诊。
 
作为针灸人,当牢记《内经》的这句话:“凡将用针,必先持脉,视气之剧易,乃可治也。”脉诊非常非常重要,不可轻视。
上一篇
下一篇